
黨的十八大以來,新鄉牧野大地先后涌現出12名師德先進典型,其中全國教書育人楷模1名(全國每年僅有10人當選)、河南省師德標兵2名(全省每5年評出10人)、河南最美教師11名(我市當選人數全省第一)。部分老師甚至一人榮獲兩項榮譽。
他們中有山村教師、特崗教師、援疆教師、抗疫先鋒、職教專家、高??蒲泄ぷ髡?,代表性強,影響面廣,形成了新鄉特有的“新鄉師德先進群體”現象。 下面讓我們一起來走近“新鄉師德先進典型——郭文艷”。郭文艷,女,漢族,1983年5月出生,河南省輝縣市人,2002年畢業于新鄉市第一師范學校學前教育專業,2020年11月加入中國共產黨。2012年,她來到位于輝縣市深山區的西平羅鄉中心幼兒園(又名川中幼兒園)任教,2015年擔任園長。在她的帶領下,川中幼教團隊積極探索自然教育理念,開發鄉土資源,實施生態教育,使川中幼兒園在較短時間內迅速成為鄉村學前教育的領跑者,并成立了全國第一個以幼兒園為依托的鄉村社區大學——川中社區大學, 拓寬村民社區教育空間,助力鄉村振興。2019年,她榮獲河南最美教師;2021年,她榮獲全國教書育人楷模。 2012年,郭文艷參加輝縣市組織的招教考試,考取了位于市中心、辦學條件最好的一所公辦幼兒園——輝縣市第二幼兒園。但也就是在這個時候,輝縣市西平羅鄉中心幼兒園正好建成需要教師,因為這所幼兒園位于輝縣市太行山腹地——侯兆川,所以又叫“川中幼兒園”。作為農村長大的孩子,郭文艷對山區幼兒教育的現狀有著清晰地了解,她認為山區的孩子更需要她,山區幼教是她更為廣闊的舞臺,回報家鄉也一直是她兒時的夢想。于是,她沒有猶豫,沒有彷徨,義無反顧地放棄了城里的優越條件,背起行囊來到了這所位于深山區的幼兒園,一待便是10年。10年時間,她揮灑自己的青春、熱情和汗水,從一名普通的幼兒教師一步步成長為有思想、有膽識、有經驗、有智慧的幼兒園園長。 作為一名年輕的園長,她以身作則,率先垂范,她認為領導就是帶頭,領導就是榜樣,領導就是服務。為了籌建課程需要的生態種植園,郭文艷成了一個“不坐辦公室”的園長。那段時間,她早晨五點鐘便開始工作,中午稍作休息接著干,一直干到天黑,一天兩頭見星星。夏天太陽非?;鹄?,烤得人喘不過氣,只見她赤腳揮鋤,彎腰拔草、施肥澆水,手上腳上都是泥?;顑涸俣嘣倮?,稍微有些空閑時間,她就鉆到班上給孩子上課。有人到幼兒園找她,問園長辦公室在哪里。老師們都會說:“園長的辦公室好找,但是園長不好找,因為我們園長幾乎從來不坐辦公室?!笔甓嗟臅r間,她和這里的人們結下了深厚的情誼,她也愛上了這片土地。這里不是她的家,但卻勝似她的家,這里的百姓不是她的親人,可比親人還要親,這些孩子也不是她的孩子,可為了這些孩子,她愿意常駐山區, 用自己的實際行動譜寫鄉村幼兒教育的美麗篇章。美麗的南太行,巍峨雄偉而壯美,這里有最美的自然風光,有最淳樸的山區百姓,更有一個個活潑可愛、渴望成長的孩子們。山區不同于城市,鄉民們經濟條件相對落后,與城市幼兒園相比,鄉村幼兒園雖然缺乏現成可用的資源,但是山間田野、河道密林隨處可見的農作物、樹葉、干樹枝、石頭,以及鄉土文化、農耕技術、四季變化等,都是孩子們體驗、學習、成長的獨特而優質的課程資源。為讓山區孩子享受到高品質的學前教育,郭文艷帶領川中幼教團隊從當地的實際條件出發,開發利用鄉土資源,因地制宜,探索構建適合孩子們發展的生態園本課程。種植園中的花生、玉米、紅薯等讓孩子們走進大自然,親近大自然,讓他們在播撒種子、觀察秧苗生長和收獲果實的過程中,聽聞大自然的聲響,盡享植物成長與自我成長的快樂,讓他們種下愛心,擁有責任心。河灘里的鵝卵石成為孩子們作畫描摹的藝術品,玉米皮在手工制作中華麗轉身為小拖鞋、小靠墊和不忍再觸摸的盛開的花朵,廢棄的竹簾變成了風箏的龍骨,丟落的紙箱竟然幻化為墻壁上悠然的舞者。就這樣,郭文艷帶領老師們堅持采用參與式、體驗式、實踐式的學習方式,讓孩子們親身體驗勞動的樂趣和成就感。老師們也逐漸明白了大自然、全社會都是活教材的課程觀,教育觀念和教育方法都在發生著改變。 在郭文艷的帶領下,川中幼兒園在短短的幾年時間里先后榮獲“輝縣市示范幼兒園 ”“新鄉市示范幼兒園”“河南教育名片幼兒園”“河南省示范幼兒園”“河南省百所家園共育示范幼兒園”等多項榮譽,并被確立為教育部、財政部“國培計劃”——幼兒園教師培訓項目河南師范大學實踐基地,被《教育時報》評為“十大河南教育名片幼兒園”,成為全省乃至全國鄉村學前教育的領跑者。2018年6月,郭文艷作為一名普通的鄉村幼教工作者,登上了中國學前教育的最高講堂——中國學前教育學術論壇,給3000余名學前教育工作者講述川中幼兒園的教育實踐,受到了與會專家、同行的充分肯定和廣泛贊譽。 在幼教實踐中,郭文艷發現“教育即生長”,不僅包括幼兒的成長,而且還要把教師的成長、家長的成長也都考慮到,尤其是要啟發家長的教育意識。孩子在幼兒園好不容易培養起來的良好習慣,一回家、一放假就一下子回到“解放前”,長此以往,將嚴重影響孩子的身心健康和可持續發展。要想改變孩子,首先得改變家長,只有家長好好學習,孩子才能天天向上。為把家長引領到科學教育孩子的大軍中來,郭文艷請專家進行育兒知識專題講座,定期給家長開放閱覽室,并定期帶領教師進行全員家訪活動,了解孩子的學習情況和家庭情況,幫助家長學習科學育兒知識。但這些,往往都是治標不治本。為了徹底改變家長的思想意識,2014年,在中國農業大學孫慶忠教授的指導和引領下,她帶領年輕的幼教團隊大膽探索,勇于創新,成立了全國第一個以幼兒園為依托的鄉村社區大學——川中社區大學。 這所依托幼兒園的鄉村社區大學,拓寬了村民社區教育的空間,復育了鄉村文化。幼兒園的老師理所當然地成為社區大學的管理團隊和內部授課的主力軍,同時聘請中國農業大學、河南師范大學、安陽師范學院、新鄉學院等大學教授為外援授課的志愿者。開設有《鄉土文學》選讀、輝縣歷史文化、美術創作與欣賞、烹飪與家鄉美食、舞蹈、音樂與欣賞、心理工作坊、侯兆川自然風光與人文景觀、法律常識、國學、育兒知識、養生保健等24門課程,大家輪流每周二和周四下午給學員們上課,從2014年開辦以來,一直延續至今。2020年秋學期,為進一步貼近鄉村、方便鄉民,他們又在西平羅村和兆村創辦了兩個鄉村學堂,2021年秋學期,又在柏樹灣村創辦了創辦了第三所學堂,打破了學校和村落之間的圍墻,讓教育之美走進每位老百姓的心中,助力鄉村振興。截至目前,參加社區大學的學員共輻射東沙崗、西沙崗、中坪、兆村、西平羅、南平羅、司寨、司東、司北、蓮花、河北、北東坡等十五個村莊,學員中既有90后的年輕媽媽,也有年過八旬目不識丁的爺爺、奶奶。學員們通過學習,不僅提高了自身的素質,同時也影響了自己的孩子和家庭。圖:川中社區大學活動 學員郎曉云說:“我們這些人都是普通的老百姓,伸開手每個人都有老繭。我們除了種地就是在家里圍著鍋臺轉。社區大學真的把我改變了,以前心情不好時就去麻將桌發泄,每天打麻將、種地、做飯,就是沒有智慧。社區大學正好彌補了這一欠缺,把我們一個個變好了,家庭變好了,教育孩子的態度也跟著轉變了。一個普通人也和藝術掛鉤了,這是一個多么完美的生活鏈接??!”社區大學讓終年面朝黃土背朝天的農民在柴米油鹽醬醋茶中體味生活賦予他們的意義,讓他們從握著鋤頭、打著麻將轉向拿起畫筆、編織作品,讓他們領悟了生活不止眼前的茍且,還有詩和遠方?,F在,郭文艷和她的團隊成員,不僅有著川中幼兒園教師、川中社區大學講師雙重身份,每人都還擔任著西平羅鄉一個行政村的村委會副主任,把傳播鄉村文明使者的擔子壓得更實。同時,師生共同參與編輯的每年30萬字的《川中社區大學年刊》質量越來越高,無聲地記載著社區大學教師和學員的共同成長。2018年11月20日的《中國教育報》第4版,記者常晶以《喚醒太行山麓侯兆川》為題整版報道了川中幼兒園通過學前教育助力鄉村振興的教育實踐;2019年,川中社區大學榮獲國家級終身學習品牌項目;2020年,川中社區大學榮獲全國最佳志愿服務項目;2020年11月,郭文艷赴海南參加“博鰲教育論壇2020年會”,在“兒童友好型學習社區”共建計劃啟動儀式上,講解川中幼教人創辦社區大學、服務鄉村百姓的動人故事,郭文艷也榮獲了2019河南最美教師、2021年全國教書育人楷模等榮譽。

郭文艷雖然只是一名鄉村幼兒園教師,但是她和她的團隊在做好幼教工作的同時,發揮了學校的社會功能,做傳播鄉村文明的使者,用美好的情懷去溫暖生活在鄉村里的每一個人,為老百姓傳遞愛和溫暖,他們同樣可以做心懷夢想、肩負重任、情系鄉村的鄉村建設者,他們是這個時代不可或缺的精神力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