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黨的十八大以來,新鄉牧野大地先后涌現出12名師德先進典型,其中全國教書育人楷模1名、河南省師德標兵2名、河南最美教師11名。他們中有山村教師、特崗教師、援疆教師、抗疫先鋒、職教專家、高??蒲泄ぷ髡?,代表性強,影響面廣,形成了新鄉特有的“新鄉師德先進群體”現象。 下面讓我們一起來走近“新鄉師德先進典型——茹振鋼”。

走近茹振鋼,你會發現他是一個激情四射的人。從他身上,既能感受到一種學識淵博、治學嚴謹、堅定執著的大家風范,又能感受到一個風趣幽默、儒雅謙和、富有親和力與感染力的現代教師形象。40年來,他忘我地耕耘在教學、科研第一線,對學生傾注了全部的愛心,培養了一大批優秀人才,取得了一系列具有重大突破的創新性研究成果。培育百農系列小麥新品種累計推廣面積4億多畝,增產效益300多億元,為黃淮麥區的小麥生產,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做出了巨大貢獻。得到了黨和人民的肯定和贊譽,先后獲得全國模范教師、黨和人民滿意的好老師、河南省最美教師、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河南省突出貢獻教育人物”,全國優秀共產黨員、全國杰出專業技術人才等榮譽,多次受到黨和國家領導人的接見。
癡心育種 科研碩果累累
科研是教學的基礎與保證。茹振鋼在認真完成日常的教學與管理工作同時,惜時如金,克服多種困難,積極學習專業基礎知識,關注學科發展的前沿動態,努力保持、提高自己科研能力和業務水平。從教40年來,在承擔大量的教學及教學管理工作的同時,他從未放松科學研究,科研碩果累累。先后培育并推廣了百農62、百農64、矮抗58、百農4199等多個小麥新品種,累計種植面積達到4億多畝,創直接增產效益300多億元。獲得了2013年度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實現了30年來河南省高校在該獎項上零的突破。茹振鋼說:“育種工作是枯燥的、長期的,需要堅持不懈地機械式反復,一個新品種從開始選育直至大面積示范推廣,需要經過十年如一日的磨礪?!?/span> 他經常深入農業生產第一線調查研究。1986年5月的一天,在周口地區考察小麥生產,商水縣的一位農民高興地對他說,“你看看俺家的麥子,長得多好呀,穗子又多又大,今年要大豐收啦!”誰知,晚上突如其來一場暴風驟雨,一片片麥田,就像被石磙碾過的一樣,平鋪在地。麥子一倒伏,就會嚴重減產,農民8個月的心血,一夜之間化為烏有。第二天,當茹振鋼再看到老農時,老農滿臉憂愁,唉聲嘆氣,一句話也說不出來!茹振鋼的心也隨之難受到了極點!那時他就立志一定要育成讓農民群眾種得安心、收得放心,穩產、高產的好品種!于是,他從生產中找問題、立課題,冒酷暑,戰嚴寒,不分春夏秋冬,走遍了黃淮各類麥田,制定出了“早播不受凍,遲播不晚熟,咋種都不倒,高產還穩產”的育種目標。 小麥品種只有耐得住極端天氣,才能經得起生產考驗。數九寒冬,他在大田里觀察小麥受凍的過程,疾風暴雨中觀察小麥的抗倒伏性能,烈日暴曬下評選小麥的耐高溫特性。就這樣,歷經8年的艱苦攻關,他育出了自以為很得意的好品種——百農矮豐66。然而,就要在全省快速推廣的時候,卻遭遇了持續一個多月的陰雨天,早播的被淹死了,晚播的被凍死了,多少年的拼搏努力,多少年的心血和汗水,多少年的熱切期盼,全都化作了泡影!他就像是被最后一根稻草壓垮的駱駝一樣,崩潰了,病倒了,連續幾天高燒不退,蓋上三條棉被還覺得渾身發冷。他想著農民朋友還在眼巴巴地等著小麥新品種,自己不能就這樣倒下了!關鍵時刻,“讓老百姓吃飽飯的夢想”又激勵著他,支撐著他,讓他鼓起勇氣,重新再來。燒還未退,他就泡在試驗田仔細地觀察研究,終于找到了矮豐66的問題所在。原來它雖然地上長得很健壯像小竹竿一樣,但地下根系扎的不深啊,特別缺乏水平根系!為了探索小麥生長規律,創建了能抗10級大風的試驗風洞來檢驗小麥抗倒伏能力,建造了國內首座小麥地下根系走廊,能直觀鑒定小麥的根系生長。就這樣,歷經一次次的試驗攻關。終于在2003年,一個高產穩產,好種好管,能抗8級大風,能耐零下16度低溫的小麥新品種——百農矮抗58終于育成了! 這個品種,2005年通過國家審定,推廣面積就直線上升,一躍成為黃淮小麥第一大品種,被譽為 “黃淮第一麥”。截止到2019年底,累計種植3億多畝,增產小麥300多億斤,實現增產效益300多億元。僅增產部分就能讓河南人民吃兩年。好欣慰??!他終于露出了滿意的笑臉,終于可以讓老百姓放心的種,放心的收了。
在茹振鋼身上,不僅體現著精深的學術造詣、靈活的教學風格、高超的科研智慧,而且彰顯著勇于擔當的品格和春風化雨的高尚師德。三尺講臺上,茹振鋼治學嚴謹、為人師表、充滿激情。語言風趣、幽默,像磁鐵一樣吸引著學生的注意力。學生愿意聽,樂于聽。他的研究生如是評價:“茹老師講課的魅力在于深入淺出,能把深奧的道理,用淺顯的比喻表達出來?!彼谋究粕f:“茹老師講課生動形象,感染力強。聽茹老師講課是一種享受,能不自覺地被茹老師的激情所吸引?!?/span>茹振鋼喜歡用一種嶄新視角看待師生關系。在他看來,當代的大學生知識豐富,思維敏捷,富有想象力,很有活力,老師在許多方面不如學生。所以,作為一名高校老師,不要以“師長”自居,而應學會以朋友的身份平等對待學生,多談心、多鼓勵,多表揚;要善于激發學生的參與意識、成就欲,不要挫傷他的積極性;要融入學生之中,把自己當成其中的一員,與學生一起哭,與學生一起笑,引導他們在哭和笑中成長?!敖處熞鰧W生的精神支柱,做學生靈魂的塑造者?!比阏皲撜f。 “同學們,你們的眼界千萬不能停留在河南或者國內這個小圈子里,一定要放眼世界,立志做一個世界級的育種家?!闭f到這里,茹振鋼的聲音變得激越起來,他的雙手不由自主地伸向了空中,仰著頭向遠方看著,仿佛穿過教室看到了遙遠的未來。“你們想一想,成為一個世界級的育種家,登上世界科學巔峰,為人類做出貢獻,多好??!如果在我們百年之后,我們培育的種子仍然在為全人類提供糧食,那是多么光榮的一件事??!”說這些的時候,茹振鋼臉上充滿了莊嚴和神圣。 在學生心中,茹教授就像家長、父母,把學生當成自己的孩子,關愛有加。在學業上一方面高標準、嚴要求,另一方面鼓勵學生大膽創新。他總是啟發學生,搞科研要打開思路,“就像水滴到石頭上,向不同的方向擴散”,才能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他允許學生狂想,不設禁區,作業是70%必須完成,留下30%自由發揮能量;他不拘一格培養人,激勵學生樹大志向成大才,想干大事,愿干大事,能干大事。生活上,他處處關心愛護學生,看到博士生為配偶的工作犯愁,他盡力想辦法幫助解決。讓學生們真切地感受到:自己確實找到了一位發自內心喜歡、敬重的專業導師,來到了一個團結和諧的研究群體。在這樣的環境激勵下,這些學生無不學有所成。茹教授已經指導培養了一批批本科生、碩士生,很多已成為所在單位的骨干。茹振鋼說:“每個行業有每個行業的風采,教師的風采就是把課教好,把科研搞好,達到力所能及的極致水平。只有把教學、科研與社會發展融合在一起,才能展示現代教師最大的風采”。自從走上教學崗位,茹振鋼都始終以恩師黃光正教授為標桿,對教師這份職業懷著強烈的責任感。他用實際行動,一步一個腳印演繹著“教書育人”的神圣使命。他用學識、責任、激情和汗水彰顯著“學高為師,德高為范”的精神內涵。
構建團隊 傳承科學精神
茹振鋼教授從教40年來,始終忠誠和熱愛黨的教育事業。作為學校小麥育種的領軍人物,他注重科研團隊的建設。教授“科學研究具有傳承性,只有一代人接一代人的不懈努力,才能把科學研究水平持續不斷地提高到新的水平”、“一個人的力量是非常有限的,沒有一批人,沒有一個團結協作、富有創新精神的團隊,要攀登科學技術高峰是不可能的”,他如是說。他不僅對學生培養極其負責,也注重對青年教師的培養。始終認為青年教師是高教事業發展的未來,對高等教育關系重大,所以他把對青年教師的培養作為自己應盡的義務,當作自己義不容辭的責任。田間地頭、實驗室里時常有他孜孜不倦、精益求精指導學生的身影,他認真地觀察各個小麥品種小麥的生長情況,仔細了解小麥品種的特點,隨時隨地給同行的研究生恰到好處地指點,在新進教師見面會上時常有他的悉心指導。 品行高尚,不圖名利。40年來,茹振鋼培育的小麥品種,為國家創造了巨大經濟效益,但他卻從未考慮過個人的得失。每年幾十次下鄉指導生產,開展技術培訓。從不為錢而來、為利而往,贏得了廣大農民朋友的尊敬與愛戴,是農民心中的“糧財神”。他曾將富裕起來的農民群眾和種子企業贈送給他的兩輛汽車貢獻給學校,為鼓勵團隊獻身育種事業,他把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自己應得的部分獎金拿出來,用于整個團隊的獎勵;他還從學校給他的獎金中拿出130萬元,設立了“大學生科技創新獎勵基金”,用來獎勵在科技創新活動中涌現的優秀學生……在茹振鋼看來,育種行業的競爭最終還是人才的競爭:“培育骨干親本比培育一個品種重要,培養一個人才比培育骨干親本更重要。優秀的人才,才是我們種業最為重要的超級芯片?!?/span>現在,茹振鋼的研究團隊擁有涉及農學、分子生物學、計算機科學及材料工程學等專業的創新人才42名,包括6名教授、18名博士,形成了一支老中青三代結合、勇于創新、團結協作的科研隊伍?!艾F在這個團隊,是一支有思想、有戰斗力、有犧牲精神、有創造力的團隊,是我們實現小麥育種突破的希望?!比阏皲撟院赖卣f,“我們要牢牢掌握小麥話語權,把中國人的‘糧袋子’抓在自己手里?!?/span>執著堅守夢成真。茹振鋼率領他的團隊,帶著探索未知的堅定決心,繼續醉心于小麥育種,一次次追逐著自己的夢想,一次次地實現了自己的夢想,用行動捍衛了一個高校教師應有的的職業操守和職業理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