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效課堂從自主開始
此文發表于《教育時報》2009年5月6日
河南師大附中 張存敬
背景:2008年,我參加全國初中青年教師優秀課比賽,大量的時間用在了優秀課設計上,很難全力以赴進行日常授課,因而很多時間只是給學生布置預習內容,然后學生自學,學生如果遇到問題,就去問成績比較好的學生。我心里很不安,真是委屈學生了。40天后,期中考試結束了,令我不解是,這次成績竟然比上學期期末成績好得多,在22個平行班級中脫穎而出。當我結束優質課比賽準備講課時,班委代表全班學生竟然對我小心翼翼地說:“老師,您以后能否不講課或者少講課,我們覺得很多問題我們自己都能解決,解決不了就互相問問”。一個成績很好的學生興致勃勃地給我說:“很多同學問我問題,我可有成就感了,每天都盼著上數學課”,看來這些學生想讓我退居“二線”。
學生的話讓人回味無窮,也讓我進行著幸福的思考:學生的這次成績和感受是必然還是偶然?一直以來我每天也盼望著上課,經常陶醉于自己的講課之中,他們怎么能不想聽我講課了?當我百思不得其解時,我們學校開始倡導全校教師進行“導學自主”教學改革,這次教學改革的思路和理念讓我豁然開朗——它與我班這種“怪”現象不謀而合。恰在此時,我的教育碩士論文也開始構思了,于是,我毫不遲疑地把論文的題目定為《“導學自主”教學模式在中學課堂中的實踐》。
準備:我用了很多的時間閱讀了大量的課堂教學模式和教育理論專著,我認為用教育理論審視具體的教學實踐才能高屋建瓴,教育理論就像武俠小說中的功力,而具體的課堂教學模式是武術套路,擁有九陽神功的張無忌無論練什么功夫都可以達到爐火純青的境界。
實踐:我們把先進的教學模式與我們的實際學情進行整合,進行了個性化的實踐和探索,形成新的課堂模式的基本架構:教師提前一周編制學案——提前一天發給學生學案并進行自學指導——學生利用課下按照學案的引導進行自學——上課開始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進行討論和互幫學習——小組派代表進行展示——教師針對共性的難點進行引導——課堂達標——學生互改并糾錯——最后幾分鐘教師對下一節課的內容進行導學。這種教學模式實現課堂結構的優化,凸現了三個重要理念:
一、先學后教?!跋葘W”立足解決現有發展區問題,學貴自得;“后教”旨在解決最近發展區問題,這是先學后教的心理學依據?!罢n堂教學是教師、學生、教材之間的三重對話,學案是三重對話的最佳結合點”,學案是學生學習和成長的方案,學案解決了自學什么的問題。
二、滋潤心靈,激發潛能,全員參與,共同成長。教育的任務在于幫助人們滿足“自我實現”這個最高的需要。上課之初,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在組長帶領下進行討論、交流、質疑,組成了兵教兵、兵練兵、兵強兵的小組互助體,當學困生向優秀生請教時,優秀生一定會很自豪,因為幸福的最高境界是被需要,而且在優秀生講解的過程中也是梳理思路升華思維的過程;課堂一個重要的環節是小組展示,展示解法、思路。為了鼓勵學困生積極參與課堂活動,我們制定了合理的評價制度,比如優秀生如果能正確回答一個問題加1分,學困生如果能正確回答一個問題加3分,每個學生的發言都決定著集體的榮譽,我們認為:一個學生為集體爭取到榮譽比為自己爭取到榮譽更有滿足感,因為為集體得到榮譽的人應該能贏得更多的掌聲。
三、循循善誘,引而不發。無論教師的對自學的指導,還是對疑難問題的引導,都凸現了教師的主導作用,教貴善誘,以誘達思,教師的引導避免了自學的盲目性。其實數學上很多定理是幾代數學家智慧的結晶,我們很難奢望學生在一節課中通過自學或小組討論就能推出定理,所以教師應該發揮引導作用,讓學生體會、感悟、欣賞定理推出過程中所體現的思路、思維、思想。
效果:我欣喜地發現學生在課堂上經常爭得面紅耳赤,展示之后幸福得像花兒一樣,下課后還意猶未盡,原來課堂是教師的舞臺,是優秀生的舞臺,現在是每個學生的舞臺,課堂上不再有“教師講得頭頭是道,學生聽的莫名其妙;教師講得津津有味,學生聽得昏昏欲睡”的現象,課堂變成了“學堂”,學生信心暴漲了,自主能力增強了,成績提高了。
我們的課堂追求:讓學生的生命被激活、被發現、被欣賞、被豐富、被尊重,讓每一個生命實現自我發展、自我生成、自我超越、自我升華。新的教學模式需要在實踐中調整,在前行中完善,在新的課堂中我愿與學生一起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