踏進附中的第一步,就被一種特殊的氣憤籠罩,校門外的嘈雜和
喧囂遠去,一股儒雅的書卷氣息在空氣中游蕩。
在校園西北角的一溜石刻中,可以可案件一塊酷似孔圣人的巨石,長袍長衫,似乎在低首深思,這就是附中的“夫子園”。踏上園中的石階,仿佛就能聽見孔夫子穿越千年的嘆息“人而不仁,如禮何?人而不仁,如樂何?”凝望簡板上的篆刻,似乎就讀懂了古圣人的思想 “剛、毅、本、訥、近仁”。觸摸到夫子石,好象看到了孔子奔波不斷、倡禮樂、興教化的一生。在這里,年輕的思想與古老的智慧碰撞出耀眼的火花;在這里,年輕的激情與年長的成熟釀和成甘美的生命之露;在這里,年輕人接受華夏文明的薪火;在這里,中國傳統文化的精髓在下一代的血脈中流淌。
漫步在校園,隨時可以發現濃郁的校園文化,走廊上由于建筑結構而凸起的墻壁被鑲上了雙語名言:“Lost time is never found again.”“Industry is the parent of success.” “Honest is the best policy.”稍一留意,也會發現路標上閃爍著的智慧。有取自《禮記》中 “九年知類通達,強力而不反,謂之大成”的大城路,有取自《誡子書》中“澹泊以明智,寧靜以致遠”的致遠路,有取自“益者三樂,損者三樂,樂節禮樂,樂道人之善,樂多賢友,益矣”的三樂路,有取自《滕王閣序》“勝友如云,高朋滿座”的云勝園。有取自“鐘靈毓秀,人杰地靈”的毓秀園……它們就像一位沉默的智者,讓我們在珠璣般的文字中思索、回味、恍然……
在這樣的校園中,學生們或緩步或急行,舉手投足間流露出一股儒雅的氣質,未來各界的精英正在這里成熟;低頭深思的是未來的數學家,倚窗觀云的是新一代的詩人,指點江山的也許是前無古人的政治天才,附中造就了他們,他們也影響了附中,在濃重的文化氛圍中,我們由“三樂路”懂得了學習之樂,合作之樂,奉獻之樂,由“致遠路”明白了學問之道,貴在靜心潛志,才能達鵬程之遠,由“承譯路”學會了感恩社會,感激他人。
校園如詩,校園如畫,教學與文化知趣相映,讓莘莘學子的夢想從此啟程。